近日,香港科技大学、南方科技大学、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,在氮化镓(GaN)同质外延Micro-LED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。相关研究发表于PhotoniX、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专业期刊。
研究团队成员刘弈镈博士、李子纯博士分别为相关研究第一作者,刘召军博士为通讯作者,思坦科技作为关键支持与合作单位,为相关研究承担制备表征与示范应用工作,助力实现高性能、高效率、高稳定性GaN-on-GaN Micro-LED微显示器件,为下一代近眼显示应用奠定坚实基础。
首次展示高质量GaN-on-GaN Micro-LED显示器
氮化镓(GaN)材料的Micro-LED因其卓越的亮度和稳定性,被认为是AR/MR应用的最佳选择。然而,传统的蓝宝石基底(GaN-on-Sapphire)异质外延生长Micro-LED器件面临着诸多挑战,如高位错密度导致的显著波长偏移和效率下降等。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显示屏的整体性能,还限制了其在高亮度环境下的应用效果。
在研究中,团队对同质外延GaN-on-GaN Micro-LED进行了从材料层面到系统集成的全面分析,这些内容在其他研究中尚未涉及或验证。
在材料特性方面,团队成功开发出基于自支撑GaN衬底(GaN-on-GaN)的同质外延Micro-LED,该结构表现出卓越的晶体质量,位错密度低至约10⁵ cm⁻²,相比传统蓝宝石基GaN外延降低了3–4个数量级。同时本征的应变得到缓解,仅为异质外延应力的1.4%,接近于理想的无应力状态。
在器件表征层面,同质外延结构Micro-LED均表现出优异的波长稳定性和单色性。当电流密度从10 A/cm2增大至500 A/cm2时,GaN-on-GaN蓝光与绿光的峰值波长仅分别偏移4.79 nm和1.21 nm。此外,器件色域覆盖达到Rec. 2020的103.57%,显著优于现有显示标准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蓝光器件在高电流密度下仍能保持稳定的色坐标数值,并展现出优异的高亮度输出特性。这种性能使得GaN-on-GaN Micro-LED在高亮度和高色彩准确度的应用场景中具有极大的潜力,尤其是AR/MR等需要高显示质量的领域。
研究还成功实现了3000 PPI超高像素密度的微显示阵列,面板尺寸为6.5*10.9 mm2,分辨率达1300*720,在强环境光下仍具备优异的亮度和色彩均匀性,满足AR/MR设备对高亮度、高对比度的苛刻要求。
本研究以“Ultra-low-defect homoepitaxial micro-LEDs with enhanced efficiency and monochromaticity for high-PPI AR/MR displays”为题发表于高影响力国际科技期刊PhotoniX。
垂直结构+离子注入隔离,突破近眼显示性能瓶颈
在另一项研究中,研究团队通过对比不同尺寸显示产品的视场角需求,强调提升轴向亮度比扩大视场角更关键。
由此,研究团队在技术路线与器件结构上实现突破,提出并制备了基于GaN-on-GaN衬底的垂直结构Micro-LED,并创新性地采用氟离子注入(F⁻ implantation) 实现像素隔离,取代传统感应耦合等离子体(ICP)刻蚀工艺。
这一技术路线有效避免了ICP刻蚀导致的侧壁损伤、非辐射复合和光学串扰问题,显著改善了器件的电学与光学性能。实验结果表明,离子注入器件的串联电阻大幅降低,相同电压下电流输出能力更强,漏电流低至创纪录的10⁻¹¹ A量级,开启电压稳定约2.8 V,具备优异的电接触特性。
在光学方面,离子注入隔离的器件表现出更均匀的发光分布、更锐利的像素边缘和更稳定的发射波长(约413 nm),半高宽收窄至14 nm左右,显示分辨率潜力显著提升。
研究还提出了“显示有效外量子效率(EQEeffective)”这一新评价指标,通过FDTD光学仿真量化了实际观看条件下的有效发光效率。结果表明,传统台面刻蚀结构仅有约33.87%的光对显示有效,而离子注入结构因无侧壁发光,其EQE几乎全部为有效效率,特别适合AR/VR设备在高电流密度(>100 A/cm2)环境下工作。
本研究以“Vertical GaN-On-GaN Micro-LEDs for Near-Eye Displays”为题发表于国际高级开放获取期刊Advanced Science。
